寫的是日常生活所用的話,在這方面,也沒有苦惱過怎麼將言語放進自己之中。
各地人民都巧用科技或創意解決當前問題,台灣新創業安科技、AuthMe 和 BiiLabs推出智慧限額口罩販賣機,香港也有新創Pokeguide製作可重用的口罩套、化學博士鄺士山研發出可重用可換濾芯的HK MASK。臉書上也有個肺炎醫瘵物資群組,愛爾蘭的創業家在當中提出3D列印呼吸機解決其短缺問題,一周內便開發出其雛型並開源予人使用,至今更有超過5萬人加入討論相關意念。
資訊客觀透明,除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抑制恐慌。在軟體產業由來已久,近年廣被社會創新組織所使用。而德國政府舉辦的線上黑客松也有超逾4萬人參加,結束派對還有DJ直播,人們在視像會議室造出各種動作配合(和喝啤酒)。近日智利開發防菌3D列印的公司Copper3D與多國的新創、製造商和大學等也合作推出可換濾芯的NANOHACK3D列印面罩。COVID-19 Solutions和helpwithcovid.com上列表了全球過千個各種需要協作的項目和黑客松,執筆這周末就有臉書、微軟和推特聯合舉辦的#BuildforCOVID19 Global Online Hackathon,美國政界舉辦的Pandemic Response Hacakthon、瑞士政府舉辦的CodeVsCOVID19等等,都是全球均可參加的線上活動。
誤解造就各種錯誤的防疫方法更甚是種族仇恨,除了謹慎分享這老生常談,可以留意和參與相關專案,如台灣「真的假的」Cofacts便以LINE上的聊天機器人闢謠,亦需要大量義工編輯。「東京都內最新疫情」網頁截圖 這些網站上的翻譯文案、個案分佈、病歷、或筆者參與的各國邊境管制資料專案,大多都依賴群眾外包方式(Crowdsourcing)以義工在線上的Google試算表上整理,類近的的模式早在6年前的社會運動中便廣為所用。師生比與現場教師的勞動品質及心理壓力息息相關,透過減輕照顧者的工作壓力,讓照顧者能更專心面對每位孩童。
陳椒華表示,現行立法之授權範圍不足,其處罰裁量結果無法保護兒少身心健康安全,且不當照顧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凸顯現行規範遏止效力不夠。並修正《兒少權法》第97條,於行為人做出兒童身心虐待行為時,不只公布行為人的姓名,還須一併公布其所任職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的名稱及地址。或違規機構於受裁罰後,變更單位名稱及負責人又重新立案經營,相關揭露資料不足,家長無法避開。同時有鑑於近2年有許多評鑑「甲等」卻發生虐童事實之不肖業者,嚴重影響家長對政府評鑑的信任程度,此次《兒少權法》及《幼照法》裡也明訂須一併揭露各托嬰中心與教保服務機構的稽查紀錄,讓家長獲得更完整的機構資訊。
全教總去年曾經赴立院陳情呼籲盡快通過相關修法調降師生比,理由是38年來我國出生人口已由41萬減少至18萬,減幅超過一半。邱顯智舉例,3月初台中有托嬰中心被稽查到有虐嬰行為,然而除了幾位家長有被社會局通知外,其他家長完全沒收到資訊,業者是在多位家長聯合要求下才在門口貼出受罰公告,過程非常不透明,業者更一直消極不與家長商討補償費用的措施。
另外主張托嬰中心須與家長簽訂書面契約,以明確彼此之權利義務,並增訂教保服務機構發生重大違規事件後,家長得終止契約並要求返還費用之權利。裁罰再提升,情節嚴重的機構不能只「停業1年」 今年2月底,台南托嬰中心被爆有上百支虐嬰的影片,事後此托嬰中心及3名人員各被罰款12萬,及勒令停辦1年,當時便有聲音質疑,為何該托嬰中心發生多次且持續性的虐嬰行為,主管機關卻僅裁罰其停辦1年。修法重點包括調降師生比、提升裁罰範圍、加重機構責任、資訊揭露更完整等,盼在兒童節前夕,以健全法制的方式打造兒童安全長大的未來。《ETtoday》報導,對此教育部的回應是,現在政府主要的政策是推動幼兒園「公共化」,預計在民國106至113年增加準公共化幼兒園3000班,113年能服務27萬名幼兒,等達一定標準,再去調降師生比。
國小及國中班級人數已從45名調降為國小29名,國中30名。台北市一所知名安親班虐童案於昨(30)日於法院開庭審理,證詞內容包括強迫吃壞掉食物、體罰等虐待方式,當事人家長聽到當庭痛哭,再次引發社會熱議。甚至許多托嬰中心與教保服務機構受裁罰而須停辦、廢止設立許可,業者還能選擇「避不見面」,導致家長必須一邊解決轉托的急迫需求,一邊設法向機構要求真相說明及費用退還,陷入困境。因此時代力量主張政策推動之過程中,應加入家長代表、工會代表,並在《兒少權法》第10條及《幼照法》第4條,提出相關修正。
但至今幼兒園師生比還維持38年前的標準,應該由1:15降為1:13。假設調降師生比,公立幼兒園會減少4萬餘人的收托量,若要維持現在的收托量,就要再增加3000多個教保服務人員,預估要多花19.5億元。
因此這次也盼能透過修法包括要求中央建立平台公開機構資訊應包含負責人姓名、機構名稱、收托人數,同時也公開更名歷程、違規記錄。她以上個月底發生的竹東外師虐童案為例,指至今仍無法從主管機關公告找到相關裁罰資訊。
《自由時報》報導,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則對此表達反對,主要理由是幼教現場目前困境是「師資嚴重短缺」,幼兒園聘不到教保人員。最後王婉諭立委表示,政府為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教保服務政策規劃與協調,須召開諮詢會。《聯合報》報導,民國70年明訂幼兒園師生比為1:15。然而針對機構部分,沒有同樣加重另外主張托嬰中心須與家長簽訂書面契約,以明確彼此之權利義務,並增訂教保服務機構發生重大違規事件後,家長得終止契約並要求返還費用之權利。裁罰再提升,情節嚴重的機構不能只「停業1年」 今年2月底,台南托嬰中心被爆有上百支虐嬰的影片,事後此托嬰中心及3名人員各被罰款12萬,及勒令停辦1年,當時便有聲音質疑,為何該托嬰中心發生多次且持續性的虐嬰行為,主管機關卻僅裁罰其停辦1年。
現在新會期中,包括國民黨立委萬美玲、時代力量黨團都再次提案修法,教育部和衛福部是否願意修法將是接下來的重點。假設調降師生比,公立幼兒園會減少4萬餘人的收托量,若要維持現在的收托量,就要再增加3000多個教保服務人員,預估要多花19.5億元。
虐童案接二連三,政府幼托的公開資訊夠透明了嗎? 立委邱顯智則強調,修法應強化保障家長權益,針對爭議事件明訂處理規則。最後王婉諭立委表示,政府為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教保服務政策規劃與協調,須召開諮詢會。
對私立幼兒園來說,降低師生比將可能增加營運成本,間接加重家長的負擔。國小及國中班級人數已從45名調降為國小29名,國中30名。
過去托嬰中心與教保服務機構發生疑似不當照顧事件,或經訪視、輔導或稽查有違規情形,家長通常都被蒙在鼓裡,無法得知詳情。《自由時報》報導,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則對此表達反對,主要理由是幼教現場目前困境是「師資嚴重短缺」,幼兒園聘不到教保人員。師生比與現場教師的勞動品質及心理壓力息息相關,透過減輕照顧者的工作壓力,讓照顧者能更專心面對每位孩童。陳椒華表示,現行立法之授權範圍不足,其處罰裁量結果無法保護兒少身心健康安全,且不當照顧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凸顯現行規範遏止效力不夠。
托嬰中心則主張增訂《兒少權法》第77-5條,將師生比從原先規範在《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第11條的1:5,參考公共托育家園模式的配比,修正為1:4。邱顯智舉例,3月初台中有托嬰中心被稽查到有虐嬰行為,然而除了幾位家長有被社會局通知外,其他家長完全沒收到資訊,業者是在多位家長聯合要求下才在門口貼出受罰公告,過程非常不透明,業者更一直消極不與家長商討補償費用的措施。
台北市一所知名安親班虐童案於昨(30)日於法院開庭審理,證詞內容包括強迫吃壞掉食物、體罰等虐待方式,當事人家長聽到當庭痛哭,再次引發社會熱議。全教總去年曾經赴立院陳情呼籲盡快通過相關修法調降師生比,理由是38年來我國出生人口已由41萬減少至18萬,減幅超過一半。
師生比要再調降,防疫需求每班不得超過16人 王婉諭表示,只要當過父母的都知道當照顧的人數一增加,壓力隨之「爆表」。並修正《兒少權法》第97條,於行為人做出兒童身心虐待行為時,不只公布行為人的姓名,還須一併公布其所任職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的名稱及地址。
但至今幼兒園師生比還維持38年前的標準,應該由1:15降為1:13。時代力量黨團3位立委王婉諭、邱顯智及陳椒華今天早上召開記者會提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兒少權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以下簡稱幼照法)修正案。《ETtoday》報導,對此教育部的回應是,現在政府主要的政策是推動幼兒園「公共化」,預計在民國106至113年增加準公共化幼兒園3000班,113年能服務27萬名幼兒,等達一定標準,再去調降師生比。同時有鑑於近2年有許多評鑑「甲等」卻發生虐童事實之不肖業者,嚴重影響家長對政府評鑑的信任程度,此次《兒少權法》及《幼照法》裡也明訂須一併揭露各托嬰中心與教保服務機構的稽查紀錄,讓家長獲得更完整的機構資訊。
修法重點包括調降師生比、提升裁罰範圍、加重機構責任、資訊揭露更完整等,盼在兒童節前夕,以健全法制的方式打造兒童安全長大的未來。因此時代力量主張政策推動之過程中,應加入家長代表、工會代表,並在《兒少權法》第10條及《幼照法》第4條,提出相關修正。
《聯合報》報導,民國70年明訂幼兒園師生比為1:15。由於目前武漢肺炎疫情關係,時代力量也強調,托嬰中心必須分班分群,避免人數過多集中,也降低交叉感染及有助防疫,但過往對於托嬰中心的班級總幼兒人數並無規定,因此主張透過修法規範托嬰中心每班幼兒人數上限為16人。
資訊公開、明訂規則保障家長權益 王婉諭表示,家長在為孩童尋找合適的托育機構時,希望從政府網站上看到更完整的內容來排除不當機構,減低自己小孩受害的風險,去年衛福部設置了違反《兒少權法》的公開網站,家屬終於不用一個個縣市去搜尋,但時代力量指出目前還是有些問題無法解決,像平台上的僅揭露不當行為之人員,沒有托嬰中心資訊。然而家長對此卻無發表意見、影響政策形成的管道,另一方面,托嬰中心及教保服務機構現場工作者過勞之困境,亦已浮上檯面。
留言0